重要的永远不是工具,而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使用工具是为了掌握知识,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决策或输出。

以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我们再去思考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个人也在实践卡片笔记写作法,我最终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三个软件:flomo,obsidian,anki。

通过撷取他们中间最具代表性的一些功能,工具之间相互配合,然后达到我的目的。

原子化收集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第1步就是原子化,通过把一本书的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自己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后的卡片,以便自己可以在之后的写作中直接对它进行引用。在这个阶段,我使用的是flomo。 flomo通过对功能上的一些限制,让我们不得不以概念为主的去积累知识点,看似是缺点,但在无形当中却帮我们完成了笔记的原子化。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下我是如何使用它进行笔记的原子化的。

首先是我的标签体系:

1717944171501.jpg

把所有的标签写在一个页面中,并在flomo的首页把标签置顶,之后只要自己有任何的想法,直接点击置顶页的标签,就可以开始写想法。

我对 #💭 闪念标签的使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只要自己脑海中有新的想法,或者是新的文章或者视频的选题,我就会把它记录在我的 #💭 闪念里面,并对它进行简短的描述。之后会在统一的时间对所有的闪电进行汇总,要么把它扩展成一篇 ️文章选题,要么把他写成一张 ️领域内卡片。

我对 #✅ 标签的使用:如果自己的闪念里面有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或者任务,我一般就会直接把它存储在我的 #✅ 标签里面。

我对 #❓ 标签的使用:我会在里面存许多我关注的领域里面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进行持续性的思考的,把这些问题记录起来,然后在领域中通过不断地积累卡片去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来说我会嵌套领域,在他的子标签下。 #❓/领域 这样可以方便区分不同领域的问题。

我对于 #📝 标签的使用:许多信息其实只有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才会用到。我们只需要在用到它的时候进行搜索和查找就可以了。一般来说,我会在备忘标签里面记录一些信息半衰期比较短的内容。就像装备和外挂一样,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可以用就行了。以便把学习和记忆的主要精力放在一些信息半衰期比较长的内容当中。

我对于 #📥 资源标签的使用:一般来说我都是会用嵌套标签。1️⃣我会在标签的开头使用表情包来表示资源类型:如文章书籍,视频,播客我会依次用——📰、📚、🎥、🎧来表示;2️⃣嵌套标签的第2层级用具体资源的名字;3️⃣嵌套的第3层级,用具体的章节名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标签不会因为数量过多而爆炸。一本书读完,它的树形结构也可以在标签中进行体现。省去了做思维导图的步骤。

我对于 #🧑/身份/名字 人物标签的使用:一篇文章一般来说有他的来源,也会有作者的名字。1️⃣记录下作者的身份和名字, 可以方便我们后期在饮用它的时候有迹可循。2️⃣以具体的职业身份来做嵌套划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标签的熵增。例如:#🧑/产品经理/xxx 。

我对于 #🗺️/领域/细分内容 标签的使用:我们所有的积累都要源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领域就是服务于我们所要积累的问题的解决方案。1️⃣# ️/领域 标签通过把在不同资源中的知识连接起来,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文件夹管理形式,而是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收集方式去积累知识点,让知识之间的联系变得流动起来。它让一个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文件夹当中,而是只要你有需要就可以打上标签或批注,把它链接过去,实现了知识点的复用。2️⃣通过在 ️领域中不断的积累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概念,随着量级的不断增加,与我们不断的在这些概念之间组织和连接的动作,说不定就产生“意外连接”的契机,产生一些我们原本意想不到的洞见,也就是涌现。

我对于 #🔠/概念名 标签的使用:1️⃣我们所知道的名词概念多少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的宽窄。不断地积累概念,其实就是提升我们智慧很好的一个方法。2️⃣此外,在积累一些 ️领域内容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内容不在我们所研究的领域之内,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嵌套标签,把这些概念聚合在一起,等待之后我们的研究领域触及到这些概念的时候再划分具体 ️领域,同时也可以防止标签过多,无法管理。

我对于 ️ #🗂️/项目 标签的使用 :你永远不知道灵感来的时候会在何时,你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在他来的时候快速的记录下他。我使用项目标签的具体目的就是让我知道我灵感来时记录下的内容该用在什么 ️项目上,服务于我最终的目的。

#card 标签的使用:这其实是为了与obsidian的 Flashcards插件联动,进行anki卡片的制作。在这里我只简要地说明一下它的使用场景。1️⃣通过在你所提炼出来的问题或者概念后面添加上 #card 的标签,区分问题和答案,让制卡可以更加地快速。

❗根本就没有必要考虑文章该放哪里,该怎么分类。 来源标签已经帮你组织好了文章架构, ️领域标签已经帮你做好了内容索引。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读到你有感触的内容时,1️⃣思考并提炼❓问题及 概念,积累输出素材。

❗卡片二问:1️⃣信息半衰期如何?(警惕把笔记做成文章剪藏库、文章目录库或备忘录)2️⃣能否改变决策或行动?(问题是犹豫的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记)

❗flomo就已经完成了 笔记原子化(被迫的好处), 资源积累, 人物积累, ️领域积累, 概念积累

内化

我总共有三种方案来帮助我自己进行内化。

用flomo回顾来内化: flomo只要你有Pro会员,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标签,然后在桌面通过小组件的形式进行回顾,单个组件每天最多支持24条。通过这样的复习回顾,可以让我们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说不定在多次回顾中还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但是他的回顾并不够科学,没有专业的算法支持,比较随缘。

用anki回顾来内化:我最新打造了一个工作流,可以把flomo的卡片嵌在obsidian内,通过把它拖入到obsidian,就可以一键制卡并发送到anki,用相对专业的算法来加持我们的复习。局限于文字的表现形式有限,这里就不细讲了。

通过写文章,把概念教授给别人来进行内化:如何检验我们是否掌握了一个知识,就是看我们是否可以把它教给别人。因为我们已经在领域标签内积累了许多的素材,再写作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把这些素材拖入到obsidian内,进行简单的扩充或润色,加入自己的理解或案例等,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的撰写。(个人当前使用hugo博客及notion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所有你写过的内容都是带有你语感的文章,都是你成小框架的知识体系,都是你深度内化后的东西,都是你再输出时的引用库,想象一下当这个引用库高达成百上千个,你会拥有怎样旁征博引的持续输出能力。

输出

输出不是写文章,而是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进行决策,分配资源,对现实世界做功,产出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从而打造自己的影响力。